中国日报深度报道秋收起义文家市会师纪念馆
近日,中国日报聚焦报道了秋收起义文家市会师纪念馆。作为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看基层”系列活动的重要一站,这座见证中国革命光辉起点的纪念馆,以其扎实的文物保护实践与创新的精神传承模式,赢得了国际关注!1927年9月19日,秋收起义部队在此会师,作出转向农村进军的战略决策,开创“农村包围城市”道路,成为中国革命进程中的光辉起点。如今,承载着这段厚重历史的秋收起义文家市会师纪念馆,正因其在基层文物保护与利用方面的卓越成效,登上国际舞台。
此次报道中,基层文物保护实践是核心亮点。文物保护部副部长谢欧润仪介绍,纪念馆构建起“预防性保护+抢救性修复”双轨体系:2017年对清代文华书院改建的会师旧址实施全面修缮,近年又完成消防、防蚁、避雷等系统性工程,筑牢文物安全防线;针对铁器、陶瓷、纸质文物、红军标语等不同材质馆藏,定制了恒温恒湿调控系统,为易损文物配备了专用保护箱。目前,红军标语修复工程正有序推进,让这些珍贵的革命印记重焕生机。在红色文化传承与弘扬道路上,纪念馆同样成果显著。党建办主任甘武表示,馆内文物不仅是历史遗存,更是革命精神的具象载体。例如,那门曾被清末乡民用于日常的长龙铁炮,在1927年被起义战士在铁管中填装钢珠铁钉改造成威力巨大的杀敌武器,这些细节淋漓尽致展现了当年将士们机智勇敢的精神风貌。依托秋收起义历史,纪念馆开发了30余门特色课程,通过红色文化“七进”活动,将革命精神送进军营、企业、机关、校园、社区、乡村及网络;组织革命歌曲合唱、历史剧目排演等沉浸式活动,让红色文化“活”起来;串联浏阳红色遗址打造的“我的光辉起点”旅游路线,三年吸引20余万人次打卡,年均接待超百万游客,已成为湖南省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阵地。
秋收起义文家市会师纪念馆不仅守护着历史遗产,更搭建起连接过去与未来的精神桥梁。中国日报的深度报道,不仅是对基层文保成果的充分肯定,更向世界打开了一扇了解中国红色文化保护与传承的窗口。在新时代,纪念馆将继续发挥红色资源优势,以文物保护筑牢根基,以精神传承凝聚力量,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源源不断的红色动能!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