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信息】沙市镇2025年粮食稳产高产工作实施方案
为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粮食安全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中央、省、长沙市、浏阳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把握粮食安全的主动权,促进我镇粮食生产再上新台阶,结合我镇实际,经镇党政联席会议研究决定,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目标任务
2025年,全镇粮食生产面积计划在8.05万亩以上,其中早稻集中育秧面积1.84万亩以上,早稻种植面积2.4万亩以上,粮食总产量3.81万吨(见附件)。各村要将粮食生产计划分解到组、落实到农户,确保粮食生产目标任务保质保量完成。
二、工作举措
(一)增加粮食播种面积
1.多途径扩大播种面积。推动早稻专业化集中育秧5万平方米以上,确保全镇早稻专业化集中育秧面积1.84万亩以上,早稻播种面积2.4万亩以上。
2.坚决防止耕地非粮化、遏制耕地抛荒。落实“长牙齿”的耕地保护硬措施,健全耕地保护利用全程一体化和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的耕地种植用途监测体系。严禁违规占用耕地绿化造林、挖塘(湖)造景以及从事非农建设行为,严禁占用永久基本农田建房,严格落实设施农用地先批后建、日常监管等工作机制,确保设施农用地用于农业生产。对连续抛荒两年以上的耕地收回集体所有,并停发相关涉农补贴。积极鼓励和引导新型经营主体发展粮食生产,培育壮大专业化、社会化服务组织,带动农户种植粮食作物。
3.强化土地流转、发展规模化种植。各村要提前做好谋划,科学规划种植区,发展规模化连片种植。利用集体经济合作社对本辖区内的连片耕地进行流转,流转之后交由种植主体进行双季稻的生产,提高土地利用率,减少弃耕撂荒。
(二)提高粮食生产水平
1.突出示范引领,做大做强粮食产业。全力实施粮食生产“百千万”工程,加大投入,创新机制,在更大规模、更广范围、更高层次推进粮食产业发展。突出示范引领,在河背、沙市、团农、秧田等村连片区域继续推进“万亩”示范片区建设,全力打造“一河两岸三示范”样板区。以点带面,引导样板区实行种子农药集中采购,病虫害统一防治,率先推广应用绿色高质高效栽培模式、化肥农药减量增效技术,辐射带动周边区域粮食生产水平提升,整镇推进“四高”示范技术运用,打造高标准、高技术、高产量、高品质的粮食生产“四高”示范乡镇。继续培育年轻化、高学历、高素质新型专业种粮农民,让更多年轻“新农人”成为种粮生力军。进一步强化农药包装废弃物的回收,建立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站,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强化品牌引领,支持粮食产业发展基础条件好的村率先开展粮食区域性公用品牌创建。
2.推进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精心组织春耕、“双抢”等重要农时的农机作业,利用智能化手段加强农机化生产调度管理,保障机耕、机插、机收有序开展,力争全镇水稻机插、机抛作业覆盖率95%以上。支持农业设施化发展,继续实施农机购置补贴,尤其是对播种流水线、插秧机、有序抛秧机、农用北斗终端等水稻生产重点机具设备的补贴。加快农机合作社建设,着力提升机械化育秧、机插机抛、烘干等环节社会化服务能力。
3.加快推进粮食生产托管服务。积极发展粮食单环节、多环节和全程等多种托管模式,促进粮食生产节本增效和农民增收。全力打造综合农事服务中心,积极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项目试点,聚焦机械化服务、数字农业、集中育苗、烘干加工、农技服务、农资配送、农产品营销、仓储烘干及初加工等关键薄弱环节,面向粮食生产农户开展托管服务,不断提升对农户服务的覆盖率。
4.提升粮食生产示范带动效果。各村对积极向上、有发展粮食生产相应劳动能力的脱贫户、监测对象进行摸底,推动种植专业合作社、农机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村级集体经济组织与脱贫户、监测对象建立利益联结机制。通过订单生产、技术指导、保护价收购、合作经营、托管托养、就业帮扶等方式,带动有脱贫户、监测对象运用“四高”丰产增效技术发展粮食生产和务工就业,提升全镇粮食生产水平。
(三)提升粮食生产能力
1.继续开展耕地轮作间作。引导农民合理安排种植结构,加快构建绿色种植制度,实现用地养地相结合。落实好“稻油”轮作示范项目,辐射带动提高油菜种植和绿肥种植面积。在传统一季稻区大力发展稻油轮作模式,在促进粮食生产的同时增加一季菜籽收获,提高油料生产能力;在双季稻区大力提倡种植绿肥,提升耕地地力,实现绿色越冬。
2.实施耕地地力提升工程。集中推广稻田土壤改良、地力培肥、深翻耕等集成技术模式,全面提升耕地综合生产能力。鼓励引导生产者,特别是新型经营主体采取测土配方施肥、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等用地养地结合的措施,应用施肥新技术、新产品、新机具“三新”配套技术,改进施肥方式,提高利用效率,持续减少化肥用量,保护耕地质量,提升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3.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在3月底前全面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和小农水项目建设,抓好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质量和资金安全监管,积极协调配合,严格竣工验收,压实主体责任,确保建一亩成一亩。交付村级使用后,加强建后管护,完善建后管护机制,确保建成的高标准农田持续发挥作用。
(四)提升抗灾减损水平
1.推进科学防灾减灾。加强与农业、气象、水利等部门的沟通对接,重点强化对风雹、干旱、洪涝、倒春寒、寒露风等灾害天气的监测预警,制定完善技术预案,提前落实防御措施。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应根据灾害发生情况和作物生育进程,分作物、分灾种制定抗灾救灾技术指导意见,提前落实救灾物资准备,组织专家和农技人员加强减灾补损指导服务,努力减轻灾害损失。强化农机防灾减灾能力建设,提高应急抢种抢收效率。
2.加强重大病虫害防控。组织开展“虫口夺粮保丰收”行动,确保粮食作物重大病虫害总体危害损失率在5%以内。突出抓好草地贪夜蛾防控和水稻二化螟、“两迁”害虫、稻瘟病、纹枯病、稻水象甲等重大病虫害防控。加密监测分析,适时启动周报、日报制度,做到准确预报、及时预警、科学防控。大力推进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深入推广“稻鸭”、“稻渔”、“稻烟”等模式,降低化学农药的使用量,保障农业生产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以及生态环境安全。积极推广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支持专业化防治服务组织开展统防统治,最大限度降低病虫危害损失。
3.推进粮食生产环节减损。加强科技创新和技术推广,坚持问题导向,大力推广具有发芽率高、适宜机收、易储存等特点的优良品种。开展联合收割机田间作业测评,推动机收减损,强化作业规范指引,确定适宜收割期,加强农机手培训,规范机具作业速度、喂入量等操作要求,降低机收损失率和破损率。
4.大力推广水稻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在加大农业保险宣传推广力度的同时提高农业保险服务能力,帮助广大种植主体防范自然灾害风险,统筹资金,引导和支持种植主体为水稻购买保险,实现水稻保险全覆盖。
三、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
严格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成立沙市镇2025年粮食粮食稳产高产工作专班:
组 长:黄 琦 彭 礼
副组长:陈力健 黎 志(常务)周振芬 任修乾
张长发彭仕宇 王瑜琦 周大祥栗铖锶
王梦琳
成 员:各相关职能部门、各联村组、各村
专班下设办公室,设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内,周亮亮同志任主任,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工作人员为成员,负责办公室日常工作。各村成立相应工作专班,确保全镇“一盘棋”,有力有序推进粮食生产相关工作。
(二)强化政策支持
农业综合服务中心、财政办等部门要统筹用好相关项目资金,落实粮食生产补贴政策,制定工作方案,确保资金落实到田到户,并及早兑付。要拓宽粮食生产投入渠道,加大财政资金投入,激发农民种粮积极性。
(三)强化技术指导
农业综合服务中心要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组织专业技术人员成立专班,开展技术指导服务,确保粮食生产技术指导服务到位。
(四)强化宣传发动
各联村组、网格干部要深入到各自联系村,对联系片区和种粮主体进行政策宣讲、发动春耕备耕等相关工作。通过“屋场夜话”、“村村响”广播、宣传车、横幅标语、短信微信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粮食补贴政策、水稻“单改双”的重要意义,并督促各村完成双季稻生产计划。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