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浏阳市政府 > 市政府机构 > 市政府工作部门 > 市教育局 > 规划计划 > 发展规划

浏阳市“十四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

发布时间 : 2022-05-18 来源:浏阳市教育局 字体大小: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为扎实推进教育基本现代化工程,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湖南省“十四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长沙市“十四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浏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等文件精神,对标湖南省委“三高四新”战略实践要求,结合我市教育发展实际,特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基础

  (一)“十三五”以来教育发展成就

  “十三五”期间,我市教育事业取得了辉煌的成绩,为“十四五”教育发展奠定了良好和坚实基础。

  1.党的建设明显加强

  健全了管理体制,成立了中共浏阳市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秘书组,坚持和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坚决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紧扣立德树人目标,加强党的领导,抓实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两个全覆盖”。按照管党建与管业务相结合的原则,市教育局党委统一领导和指导全市中小学校党建工作,完善了乡镇(街道)教育发展中心党组织工作运行机制。抓好了队伍建设,按照党管干部、党管人才原则,加强了学校领导班子建设、党员和干部队伍建设及教师队伍建设。建立科学规范的党组织书记考核任用制度,注重选拔优秀党务工作者担任学校行政领导,选拔教学业务骨干充实党务工作队伍。扎实推进“两学一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党史学习教育”等主题活动,确保了各项学习教育活动走深走实,提高了党员政治理论水平,健全民主议事制度,推行党务公开,认真执行“三会一课”制度,创建“五化”标准党支部130个,深入推进教育系统“党建亮灯”工程,擦亮“党建+”教育品牌,彰显了系统党建新活力。

  2.办学条件不断改善

  (1)学校建设成效显著。2016—2020年共投入40余亿元,全市新建道吾、百宜、长兴湖、昭明、新屋岭、官渡芙蓉等学校22所,创建标准化学校324所,全面改造薄弱学校38所,建设乡镇寄宿制学校57所,新增学位4.6万个;消除超大班额178个、大班额596个,义务教育大班额全面清零。新建公办幼儿园32所,完成“学改园”104所,新增普惠性民办园73所,公办园数量占比达52.3%,公办园和普惠性民办园占比达89.7%。浏阳十中恢复普高办学;新翰、唯美、嗣同、景雅、新弘、石齐等民办学校建成并招生;长沙职业技术学院(浏阳校区)移交浏阳,石化技校2017年4月顺利移交浏阳并升格为高级技工学校;中协高新科技学校、湖南汽车技师学院(长沙分校)相继落户浏阳并招生;长沙湘麓医药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湖南护理学校、浏阳河学院、泰安小学启动建设。

  (2)教育装备更新升级。五年内教育教学及办公设施设备政府采购合同逾2亿元。其中,更新“班班通”3697套,装备计算机教室166间、理化生实验室137间、音体美等功能室187间,常规仪器投入1970万元,购置图书722万元,建成录播室28间,多媒体教室全覆盖。

  (3)智慧教育强力推进。高标准完成“三通两平台”建设,全面建成教育城域网,全市中学及部分小学实现无线网络全覆盖。推进“智慧校园”建设,装备“智慧教室”54间,开设信息化课改实验班72个,打造“未来学校”12所。建立了互联互通、信息共享、业务协同的“浏阳智慧教育云平台”,完成了集“远程互动教学、在线教研、视频会议、网络直播、视频资源汇聚、督导考核”等功能于一体的“网络校联体”建设。

  3.教师队伍持续优化

  (1)招聘力度加大。大力争取增加教师编制,2018—2020年共增加教师编制3044个。积极实施“专业英才”“十三五”期间共引进(招聘)教师2601人,其中部属师范院校和双一流高校优秀毕业生157人,招录定向培养公费师范生717人。

  (2)教师培养提质。实施卓越教师培养工程,全市共有长沙市卓越校长、教师52人,浏阳市卓越校长、教师92人。关心青年教师成长,61名青年骨干教师被提拔为学校中层以上干部。举荐名优教师,8人获评“省特级教师”,14人获评正高级教师,多人获评湖南省“最可爱乡村教师”、全国“师德标兵”、全国“模范教师”。市教师进修学校充分发挥职能作用,组织各级各类教师培训5.4万人次,基层教师参培面超过95%。加大投入,师训经费逐年增加,确保了卓越教师、乡村教师、班主任等补助按时足额发放到位。

  (3)发展平台拓展。设立初中语文、数学等学科名师工作室34个,组建乡村教师工作坊20个。全市6所高中、20所初中、44所小学结成35个“教育发展共同体”,为促进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4.教育质量稳步提升

  (1)普高质量持续领先。高考成绩连续十四年领跑长望浏宁四县(市、区),“十三五”期间保持高位增长,为一本、二本高校输送17609人,其中一本7552人。五年内33人被清华、北大录取;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一次性全科合格率超过99.9%。

  (2)义务教育全面发展。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合格率为100%,初中学业水平合格率达90%,体育中考合格率为94.51%,艺术中考合格率达96%。

  (3)职业教育成绩明显。全市6所职业学校每年为企业培养技术技能型人员3000多人,五年内有2300余人通过职业教育进入高等职业院校和本科院校就读,毕业生就业率高位提升。

  (4)幼教规模不断壮大。公办园从119所增加到263所,普惠园从116所增加到188所,一、二级普惠园实现零的突破,增至35所,发放普惠园奖补资金共计6029.68万元,入园率从91%提高到96%,幼儿园教师3150人,持证上岗率达到了70%以上。

  (5)社区教育成绩凸显。社区教育获省级及以上奖励共14项24人次。2人获“全国百姓学习之星”称号,沙市镇秧田村“勤耕重读博士村”、永和镇“诗联文化进社区”、杨花村“学习型组织建设”等三个社区学习中心获评“全国终身学习活动品牌”。“首届长株潭城市群社区发展论坛”2020年12月在浏阳举行。

  (6)教育科研再上台阶。全市共有国家级立项课题3项,省级立项课题4项。所有立项课题均顺利开题并圆满结题,结题优良率90%以上。全市教育优秀成果获省优秀等级奖21项。

  (7)教育特色亮点纷呈。一中、五中荣获“全国先进后勤学校”,田家炳、柏加中学荣获省“科技创新与知识产权教育试点学校”,三中等学校荣获“全国国防教育特色学校”、国际生态学校绿旗荣誉,一中、六中荣获省“生态文明示范学校”,长郡·浏阳、浏阳河中学等15所学校荣获全国青少年足球特色学校,一中、新文学校获全国篮球特色学校,黄泥湾小学、人民路二小荣获全国十大群文阅读示范基地学校,里仁小学获全国武术特色学校,田家炳、三中、二中、十中等12所学校获全国武术段位试点学校,奎文、新文、艺校等一批学校相继挂牌为戏曲传承基地,金刚小学成为省湘剧传承基地,长南路小学为省戏曲进校园特色小学。目前全市拥有国家级特色学校或示范学校30所,省级特色或示范学校36所,长沙市级特色或示范学校73所,全市中小学校均通过了“体艺2+1”项目认定。

  5.保障措施力度加大

  (1)财政投入不断加大。教育投入逐年增加,2016—2020年增幅达44.95%,年均增幅达8.99%。教师待遇逐步提高,率先实现了义务教育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水平,统一并提高城乡中小学校建设标准、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和教职工配备标准。

  (2)教育扶贫措施得力。采取“三帮一劝返”“送教上门”“一对一”结对帮扶等举措,确保各类贫困学生“应学尽学”,不因贫失学。2016年在长沙地区率先免除普通高中建档立卡学生的学杂费。“十三五”期间共资助各级各类贫困学生25.8万人次,发放补助金1.68余亿元,为2929名大学生办理了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2284万元。

  (3)教育基金稳步发展。教育基金管理规范、作用发挥明显,支撑教育发展达到了“雪中送炭”的效果。五年内共募集教育基金4853万元,教育基金总量达1.228亿元。投入2865.3万元扶助贫困学生32296人次,投入341.8万元扶助贫困教师3765人次。新设立个人教育基金57家,基金总量达4500万元,投入资金643.3万元,扶困助学、奖教奖学14263人次。

  6.综合实力充分彰显

  (1)现代国民教育体系不断完善。全市有中小学校387所,其中小学305所(民办1所)、初中55所(民办4所)、普高17所(民办4所)、职高6所(民办3所),特校、进校等其他4所,在校学生19.8万人,在编教师9966人,编外合同制教师2780人。另有幼儿园503所(公办263所,民办240所),在园幼儿5.9万人,幼儿园从业人员达到6500人。在建高等职业院校3所,继续教育规范发展。各级各类教育资源配置趋于合理,基本满足人民群众对现代教育的需求。

  (2)品牌打造成果丰硕。浏阳荣获全国中小学校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创新县、全国群文阅读十大示范基地、湖南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县(市)、湖南省平安校园先进县(市)、湖南省师德养成教育示范县(市)、湖南省农村网络联校群建设实验县(市)、湖南省县域网络校联体试点县(市)、湖南省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试点县(市)、湖南省思想政治课改革创新示范区等荣誉称号。

  (3)创先争优成绩辉煌。市教育局获评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实施优秀组织单位、省档案宣传工作先进单位、省空军招飞工作先进单位、省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考核优秀单位、省资助工作先进单位、省脱贫攻坚先进集体、省校车安全管理工作优秀单位、省中小学教师教育宣传工作先进单位、省网络研修工作先进单位、省全面改薄工作绩效考核第一名。社港中学获评“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教师发展中心获评“湖南省中小学教师网络研修工作先进单位”,特殊教育学校获评“湖南省特殊教育系统先进单位”,葛家中学获“湖南省卫生文明单位”,双狮坪中学成为“湖南省手风琴教学基地”,集里中学等10所学校获评“湖南省健康教育学校”,人民路等3所小学获评“湖南省示范性中小学网络联校”。长沙市年度绩效考核中连续三年(2018年—2020年)获优秀等级。

  (二)当前教育改革发展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

  “十三五”期间,全市教育事业仍存在发展不均衡、不充分等方面的问题,不能完全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如城区学位紧张、代课教师较多、成职教和幼教发展水平有待提升,这些都与新时代教育高质量发展不相匹配。“十四五”期间我市教育发展面临新挑战。

  1.基础条件有待改善。随着城镇化、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和推进,以及国家全面“三孩”、户籍新政、进城务工、班额限制、幼教普及普惠、高中普及、寄宿制学校标准化等政策的出台,学校基础建设与教育实际需求存在矛盾。城乡之间、学校之间在办学条件、发展水平上仍有差距,城区及中心镇学位供不应求,农村学校专业教师紧缺,乡村教师周转房数量不够,省示范性高中办学条件有待改善,农村中小学布局需科学调整,教育建设用地出现“瓶颈”等,须拿出新举措,切实加以解决。

  2.学位需求有待满足。“十四五”期间,预计全市学生数量每年均大幅增长。预计到2025年秋季,中小学在校学生人数将达到205000人(其中小学生122400人,班级3300个;初中生55300人,班级1140个;公办普高生27300人,班级500个),较2020年净增学生19600人(其中小学11400人、初中5400人、高中2800人),净增班级数560个(其中小学388个、初中138个、高中34个)。如按“优质均衡”标准计算,班级数还将相应增加,学位压力集中在城区、园区和大瑶、镇头、古港等中心镇。

  3.队伍结构有待优化。教师编制核算较为滞后,代课教师数量较多、待遇偏低,教师队伍不够稳定。新招编内教师中女性及非师范毕业生占比较大,音体美劳等小门类教师以及外语教师依然紧缺。中小学管理干部综合素养有待提升,研修培训任务重。

  4.成职幼教有待提质。职业教育和学前教育存在城镇与乡村优质资源不均衡问题。职业中专城区分校需加大扩容提质力度,完善设施设备。乡村留守儿童的托管问题需寻求有效途径,出台相关政策,加强专项管理。乡村小学附属公办幼儿园需提质改造,并增加公办幼师编制。

  5.体制机制有待创新。近期,中共中央、国务院和教育部先后颁布教育评价改革、激发中小学办学活力加强音体美劳教育的意见、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等重要文件,特别是十九届五中全会发出了“建设教育强国”“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号召,从战略决策上提出了一系列改革新举措。浏阳市委、市政府擘画了加快建成“两个中心”、全面建设现代化新浏阳的宏伟蓝图。要实现这一宏伟蓝图,关键靠人才,根本在教育。适应新形势、掌握新政策、破解新难题,努力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将是“十四五”期间我市教育工作面临的新机遇和新挑战。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坚定不移地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统筹教育发展与安全,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目标,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深化教育改革,强化教育支撑保障,大力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浏阳争当“三高四新”主力、全面建设现代化新浏阳提供更加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二)基本原则

  坚持优先发展。始终坚持和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战略地位,充分发挥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进一步完善保障教育优先发展的相关体制机制,在组织领导、发展规划、经费投入、资源保障上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地位。

  坚持协调发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积极构建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高质量教育体系。坚持依法治教,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高优质教育资源供给能力,不断缩小城乡教育发展差距,加快推动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建立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的体制机制。

  坚持创新发展。着力创新驱动,以新发展理念统筹各级各类教育事业发展,以教育评价改革为龙头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不断创新体制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加快推动科教融合、产教融合,进一步增强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统筹利用国内国际教育资源,着力提升教育对外开放水平。

  (三)发展目标

  1.发展定位。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加快教育现代化步伐,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全面推进教育公平,推进学前教育全覆盖,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和优质均衡发展,巩固、提升、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优质的教育,努力实现“打造全省先进、全国知名教育高地”的奋斗目标。

  2.发展方针。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的育人机制,提升教师教书育人能力素质,增强学生文明素养、社会责任意识、实践本领,更加重视青少年思想教育、身体素质和心理健康教育。

  3.发展重点。调整学校布局,改善办学条件,统筹城乡师资配置,补齐职业教育和学前教育短板,推行教育评价改革,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智慧教育,注重特色打造,促进各级各类学校在办学条件、管理水平、师资队伍、办学质量等方面向优质、均衡方向发展,努力实现城乡教育一体化。

  4.发展思路。认真贯彻“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工作方针,紧密结合浏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教育实际,进一步明确发展方向,提升发展水平,创新体制机制,健全保障体系,切实推动全市各级各类教育事业持续、健康、科学发展。

  5.发展指标

  对照省市设置的指标体系,紧紧围绕四个一级指标,四十项二、三级指标,抬高坐标,争先创优(其指标体系如下表)。

浏阳教育“十四五”期间主要发展指标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2020

2025

普及

与公平

公办园在园幼儿占比

48.3%

≥50%

学前三年教育毛入学率

94%

96%

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

99%

99.5%

高中阶段毛入学率

96%

97%

15岁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

10.32

≥11.9

适龄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

93%

≥96%

留守儿童入学率

100%

100%

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比例

100%

100%

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综合差异系数(小学)

0.346

≤0.3

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综合差异系数(初中)

0.278

≤0.25

结构

与质量

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合格率

100%

100%

中小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合格率)

95%

≥97%

高中学生视力不良率(年降0.5%

73.5%

71.0%

初中学生视力不良率(年降0.5%

50.9%

48.5%

小学学生视力不良率(年降0.5%

25.19%

22.7%

初中学业水平合格率

99%

≥99.5%

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一次性全科合格率

99.9%

≥99.9%

中职在校生三年巩固率

90%

≥90%

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科目学业表现

合格

良好及以上

条件

与保障

教育

经费

投入

公共财政教育支出占公共财政支出比例


逐年增长

教育生均教育事业费和生均公用经费的预算支出


逐年增长

义务教育在编教师工资收入水平与公务员工资收入水平比对


不低于公务员工资收入水平

教师

专业化比例

幼儿园(专科及以上比例)

62.5%

≥80%

小学(专科及以上比例)

96%

≥98%

初中(本科及以上比例)

90%

≥98%

高中(研究生比例)

12%

≥20%

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比例

40%

≥60%

按规定接受培训的教师比例

100%

100%


条件

与保障

教育

信息化水平

智慧校园建设覆盖率

20%

100%

师生网络学习空间活跃率

50%

80%

教师信息技术2.0培训合格率

60%

100%

交互式多媒体教室覆盖率

84%

100%

校园

安全

学生非正常死亡控制比例(万分比)

0.2%

0.2%

校园安全技术防控系统覆盖率

90%

100%

校园保安配备率

100%

100%

教育

满意程度

师生和学生家长对学校的满意度

80%

≥85%

社会对教育的满意度

80%

≥85%

  三、主要任务

  (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系列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各级各类学校课程,增强学生文明素养、社会责任意识、实践本领,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坚持加强和创新思想政治工作,注重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结合,总结推广习近平总书记点赞的“移动”思政课教学经验,引导学生不负青春、不负韶华、不负时代,增强志气、骨气和底气,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推动思政课程各学段全覆盖,着力打造一批思政特色课程。

  (二)推进学前教育优质普惠发展

  1.完善学前教育服务体系。推进城乡学前教育资源布局一体化发展,构建以公益性、普惠性为主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理顺“办、管、评”关系,督促幼儿园依法依规办园,保障幼儿的合法权益。完善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格局,大力扩充公办园资源,支持普惠性民办园发展,科学调整普惠性民办园结构。至2025年,新建公办园30所,改扩建44所;小区幼儿园配建6所以上,盘活10所以上。增加公办园数量及其在园幼儿数,使两个占比均达50%以上。

  2.提高幼儿园办园品质。增加幼儿园公办教师编制,有计划地引进专业人才,力争“十四五”期间每所公办园配备1—3名公办幼师。不断提高幼师和保育员专业水平,完善幼儿园教职员工待遇保障机制。健全幼儿园等级评估细则,实施等级与收费挂钩制度,促使幼儿园园舍条件、设施设备、卫生保健、保教活动、社会评价等方面迈上新台阶。鼓励优质园集团化办园、连锁办园,整体提升办园水平;加强幼教工作人员专业培训,规范幼儿园办园行为,科学保教,全面提高办园质量。

  (三)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1.合理调整学校布局。将学校布局调整规划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规划。认真研究城镇化、工业发展和“三孩”生育政策对教育规模、布局等方面带来的变化,科学预测教育资源需求,不断扩充城镇教育资源,保障进城务工随迁子女有学上、上好学,乡村学生就近接受优质教育。“十四五”期间,全市预计增加小学生11400人、初中生5400人。全市新建学校18所(其中城区9所、乡镇9所)。

  2.均衡发展城乡教育。着力推动义务教育由“基本均衡”迈向“优质均衡”,解决城区初中和小学学位不足问题,加快建设泰安小学、新屋岭中学等9所学校。优化金阳新城学校规划建设,助推园区教育均衡化、多元化、高端化、品牌化发展。着力推进乡镇标准化寄宿制学校建设。切实抓好义务教育薄弱环节与能力提升五年计划的落实和乡村小规模学校优化提质改造工作。改善高坪完小、长益完小、礼耕完小等25所尚未创建标准化学校的办学条件。促进乡村教师均衡配置,支持教师专业发展。优化教师生活和工作环境,加大教师周转房建设力度,提升乡村教师政治待遇和经济待遇。完善教学设施,强化学校内部管理,不断提升乡村学校的办学水平,助推乡村振兴,实现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3.全面提高学生素质,认真落实“双减”政策。依据国家、省、长沙市要求,制定浏阳市教育系统“双减”行动方案,落实“五项管理”,切实推进中小学生减负工作,有效解决当前教育热点难点问题。完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创新德智体美劳过程性评价办法,引导学生加强品德修养,锤炼坚强意志,增强艺术素养,培养劳动习惯,树立良好学风,加强学生心理的普查和监测,促进身心健康,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努力办好青少年素质教育中心和培训基地。

  (四)促进普通高中教育优质多样化发展

  1.协调发展普高教育。坚持“高标定位、新处着手、精准施策、卓越发展”的总要求和“城乡均衡发展、普职协同发展、师生全员发展”的总体思路,聚焦“立德树人、智慧教育、核心素养”三大突破点,进一步提升3所省示范高中办学品质,扩大优质高中教育资源。进一步加大对农村薄弱高中的帮扶力度,促进普通高中有序竞争、均衡发展,确保公办高中和民办高中协调发展、各具特色,使高中教育内涵发展的亮点更大、成色更足。

  2.继续深化教学改革。进一步深化高考综合改革,强化教育科研、改进教育教学方法。加强学科建设和教学设施建设,完善教学过程管理和质量监控机制。以“高效课堂”建设为抓手,深入推进“情境议题教学”“学科单元教学”“大数据精准教学”和“深度学习教学”,全面提高学校办学质量。

  3.全面提升教学质量。加强教师专业培训,全面提升教师教育教学水平;强化新教材的应用研究,促进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转变;常态化、高质量推进集体研讨,形成团队合力,深入推进大数据精准教学,赋能教育提质增效,更加重视思政和音体美劳教学,加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实施分层分类教学,有序推进选课走班,着力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发展空间,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全方位提升学校教学质量和办学品位,确保教学质量持续领跑长望浏宁四县(市、区)。

  (五)提升职业教育现代化水平和服务能力

  1.量身打造现代职业教育。推进产教协同育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强用工培训,围绕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智能装备等领域,优化专业设置,建设公共实训基地,“订单式”输送专业人才。积极创造条件,加速做好市职业中专城区分校提质改造工作,正式形成市职业中专“一校两址”的办学格局,有效扩充公办职业学校的学位。建立公办与民办职业教育协调发展,专业课程设置与园区经济无缝对接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2.推进“产教融合”重点项目。对接长沙22条产业链,积极推进国家与省市产教融合项目的实施。全面推进现代学徒制和长沙特色预备员工制,扩大实施范围,推进教育链与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融合。支持职业院校和企业共建共享实训基地,推动院校向企业购买技术课程和实训教学等服务。加大人力资本投入,增强职业技术教育适应性,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大力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

  3.探索“普职融通”改革。确保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98%以上,认真做好普职分流工作,满足群众要求,积极跟进湖南省和长沙市关于推进“普职通融”办学模式的改革步伐,加强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的有效沟通,着力培养“双师型”教师,切实提高高中阶段教育的整体效益,更广泛地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多能型复合型人才。

  (六)推进特殊教育优质融合发展

  1.健全财力保障机制。加大财政投入,完善师生生活设施,更新教学设施设备,进一步改善特殊教育学校办学条件,满足教育教学需要。提高公用经费预算标准,提高特殊教育学校办学水平。

  2.优化特殊教育模式。发展残疾儿童的学前教育,使部分残疾儿童尽早得到康复训练,先天缺陷得到一定补偿。开展耳聋、智障类特殊教育向两头延伸研究,形成“康复—教育—职业训练”为一体的15年免费特殊教育。

  3.积极推进融合教育。进一步完善以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以随班就读为主体,以送教服务等形式为补充的特殊教育办学体系,全面提高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普及水平,切实提高融合教育康复质量。到2025年,适龄特殊儿童少年入学率达97%以上。

  (七)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

  规范社会力量兴办教育,扩充优质教育资源,优化民办教育发展环境和教育生态。引导民办学校规范办学、有序发展,科学调节民办教育在国民教育中的占比,确保民办义务教育学校在校学生规模占比控制在5%以内。加强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特别是学科类培训机构的管理和治理,有序开展民办教育机构分类登记和管理工作。扶持优质民办学校继续提高品位,扩大影响,树立品牌。

  (八)优化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发展环境

  1.建立跨部门继续教育协调机构,统筹指导继续教育发展工作。通过“部门联动、资源共享、联合办学”等方式,建立适应社会发展的继续教育体制,营造继续学习的良好氛围。充公利用市教师发展中心的资源优势,扎实开展各种培训活动,提高市民整体素质。整合学校和社区教育资源,扩大对外开放程度,提高教育资源使用效率。

  2.拓宽终身教育经费投入渠道。采取多种方式加大对终身教育的投入,形成政府投入、社会捐赠、学习者合理分担等多种渠道经费筹措机制,不断拓宽教育经费来源渠道。整合数字化网络学习资源,加速推进长沙市级、本级终身学习平台建设,形成互联互通、覆盖城乡、开放便捷的平台体系,完善终身学习精品课程库,营造全民终身学习的良好氛围。

  (九)支持区域内高等教育发展

  支持区域内高等教育发展,引进和建成1—2所本科学院,加快金阳新城蓝思科技汽车技师学院、长沙市湘麓医药中专、湖南电子科技职业学校、浏阳财经学校和湖南护理学校、浏阳河学院、江湾教育集团等职业技术学校(院)建设。支持市高级技工学校、中协高新科技学校升格为高职院校,完善办学条件,扩大办学规模。

  四、工作举措

  (一)切实加强党的领导

  1.强化党政领导。把教育摆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加强和改进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坚定不移推进教育强市战略。健全完善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各负其责的教育工作机制,将推进教育优先发展、科学发展和实现教育基本现代化作为重要职责,及时解决教育改革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和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完善政府履行教育职责的评价机制,将重视支持教育发展和解决教育实际问题作为政府对教育履职绩效评价的重要依据。

  2.强化组织建设。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提升思想政治工作质量,压紧压实意识形态风险防控主体责任,实施基层党建质量提升行动。强化乡镇(街道)教育管理职能,强化班子成员“党政同责、一岗双责”。进一步明确和细化学校党风廉政建设工作职责,形成网格化廉政风险防控和预警体系。深度开展专项整治,着力规范教育行业行为,扎实推进校务公开、民主决策等各项工作。注重工会、共青团、少先队组织建设,提高妇工委、老干关协、家委会、信访接待、志愿者服务等工作成效,为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二)努力抓好队伍建设

  1.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全面加强教师队伍思想政治工作。坚持思想铸魂,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教师头脑;坚持价值导向,引导教师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党建引领,充分发挥教师党支部和党员教师作用。大力提升教师职业道德素养,突出课堂育德,在教育教学中提升师德素养;突出典型树德,持续开展优秀教师的选树工作;突出规则立德,强化教师的法治和纪律教育。将师德师风建设要求贯穿教师管理全过程。严格招聘引进,把好教师队伍入口关。严格考核评价,落实师德第一标准;严格师德督导,建立多元监督体系;严格违规惩处,治理师德突出问题;着力营造全社会尊师重教氛围。助推地位提升,激发教师工作热情;强化权利保护,维护教师职业尊严;注重尊师教育,厚植尊崇师道文化;加强各方联动,浓厚尊师重教氛围。探索和改进“涵养师德、立德树人”的师德养成教育实施路径,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师德、浸润教师,深耕红色文化,打造浏阳师德养成教育特色品牌。

  2.提高教师业务水平。以制度为保障,健全完善名优特教师培养体系,大力支持各学段主要学科的名师工作室(站、坊)建设,扩大其领航和辐射范围;建立名优教师送课下乡和支援乡村教育工作制度,逐步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市教师发展中心继续实行5年360学分管理制度,深入开展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专业化发展策略研究,全面提升教师业务素质。深入实施中小学班主任培训计划,完善班主任培训制度,所有班主任教师每五年须接受不少于30学时的专题培训。持续抓好名师和卓越教师队伍建设工程,构建卓越教师工程体系。全市按中小学专任教师总数4%的比例,建设一支市级卓越教师队伍,纳入市级优秀教师人才库,分别认定为市级学科带头人、优秀骨干教师、教学能手,其比例为1:4:5。重点选拔一批“未来教育家”和“青年精英教师”培养对象,培养成为卓越教师的“领头雁”。采取先评后聘的方式鼓励城区优秀教师到乡村支教,促进教师有序流转,支持乡村教育发展。推进幼儿教师职称工作的规划与落实,统筹核算职称职数。逐步落实《关于建立湖南省基层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的实施意见(试行)》精神,让扎根乡村教师的发展有空间、晋升有通道,作出贡献有成就感、获得感,为加快推进乡村教育振兴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

  3.依法依规科学配备教师。按照上级编制部门核定的编制总数配齐教师。一是继续加大教育人才引进力度,完善引进机制,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安心从教、长期从教;二是落实编制动态调整制度,进一步向上争取编制配备好教师。健全和完善幼儿园教师配备制度,增加公办幼儿园公办教师数;三是继续加大教师招聘力度,规划期内公开招聘教师在“十三五”规划的基础上只增不减。在有合理教职工编制来源的前提下,确保公办教师逐年增加,代课教师逐年减少;四是创新招聘和管理机制,优化编外合同制教师管理机制,调整岗位、性别比例等招聘条件设置,确保教师性别均衡。积极探索教师备案制管理;五是加大招录定向培养公费师范生工作力度,进一步充实、稳定和优化乡村教师队伍。

  (三)依法保障财力物力

  1.提升办学支撑保障能力。进一步落实教育投入法定政策,按标准足额预算各阶段学校(幼儿园)公用生均经费和教师政策性经费,确保学校正常运转。加大经费投入,逐年增加政府对教育经费支出比例,确保教育重点项目建设、乡镇标准化寄宿制学校建设、乡村小规模学校优化提质、学校安全设施建设、教育装备现代化和教育信息化建设、教师周转宿舍建设等资金落实到位,保障义务教育薄弱环节与能力提升五年计划顺利实施。推进新一轮中小学校布局编制,调整学校规划千人指标方案,加大楼盘开发教育配套建设力度,满足人民群众就近入学需求。

  2.提高教育设施装备水平。加大现代教育技术装备,促进课堂教学与现代教育技术深度融合,全面提高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水平。到2025年全市每100名学生多媒体教室拥有量小学达到2.3、中学达到2.4,功能室、实验仪器、各类器材配备全部达到国家教学装备配置标准,交互式多媒体教室覆盖率达到100%。

  3.全力助推乡村振兴工作。健全学生资助制度,强化依法资助和智慧资助,完善精准识别工作机制,建立动态的低收入家庭学生认定标准,实行差异化的学生资助政策。构建物质帮助、道德浸润、精神激励有效融合的资助育人长效机制。拓宽资金渠道,有效发挥教育基金扶困助学作用。

  (四)大力推进智慧教育

  1.加快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全面优化智慧教育基础环境,升级改造教育城域网,升级教育主干网络到IPv6,推进5G校园网络建设,推进“双网全覆盖”,强化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打造安全、高速的信息智能通道。加强中小学校智能终端配备,提供网络同步教学资源,完善智慧校园基础环境,升级“浏阳智慧教育云平台”,打造智慧教育发展新引擎。

  2.提升智慧教育发展水平。以新基建为基础,加快人工智能协同5G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推动人工智能在教学、管理、资源建设等方面的应用,到2025年全面完成智慧校园建设任务。运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等技术融于学前教育、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发展,融于智慧城市建设,对接市大数据平台,助力教育管理、教育评价与教育治理。加强智能感知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建设,推进5G、IPv6、VR/AR等技术在中小学的应用,积极探索“未来学校”建设,努力构建万物互联的智慧教育生态环境。

  3.提高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大力开展“网络联校”“名师课堂”“名校网络课堂”建设,精心培育智慧教育讲师,采取“以师育师”方式,大力推行“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提高网络学习空间在网络教学、资源共享、教育管理、综合素质评价等方面的应用水平,促进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方法变革。大力推进校长信息化领导力、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全面提高教师信息化应用水平和信息素养。推进人工智能课程开设,推进创客教育、跨学科学习(STEAM教育)等创新教育活动,培养学生跨学科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

  (五)强化管理与科学评价

  1.完善管理体制。完善优化乡镇(街道)教育管理机构,充分发挥乡镇(街道)教育发展中心统筹辖区教育“发展、管理、服务、协调”的职能,提高教育服务水平和管理效能。加强湘赣边区域教育合作,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推动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认真落实国家八部委联合发布的《关于进一步激发中小学办学活力的若干意见》精神,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遵循教育规律,深化制度创新,坚持放管结合,保证教育教学自主权,扩大人事工作自主权,落实经费使用自主权。以务实、高效的管理理念,理顺管理关系,明晰教育权责,加强对义务教育、学前教育和民办培训机构的管理,增强学校发展动能,充分激发广大校长、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形成师生才智充分涌流、学校活力竞相迸发的良好局面,推动基础教育公平发展和质量提升。

  2.加强科学研究。强化新时代教育科研对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支撑、驱动和引领作用。加强教育政策研究,支持建设高水平教育智库,健全教育战略咨询机制,聚焦“三高四新”发展战略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着力基础性、前瞻性、针对性、储备性教育政策研究,全面提高服务决策能力。完善校本、网络、综合科研教研制度,对接教育数据信息平台和教育调研平台,全面提升教育实践指导能力。构建以创新、质量和实际贡献为导向的教育科研评价体系,健全优秀教育科研成果发布制度和转化机制,推动教育科研成果转化为教案、决策和制度。加强教育科研队伍建设,配齐配强专职教研员,推进“名家(师)工作室”建设。

  3.确保校园平安。推进法治教育建设,建立依法治校、依法执教的长效机制。落实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开展校园及其周边环境综合治理工作,依法保护学校、师生合法权益,为学校教学活动创造良好环境。强化学校食品饮用水和校车安全等监管措施,深入开展平安校园创建活动,浏阳市本级平安校园创建达100%。培育一批省级、长沙市级平安校园,启动平安幼儿园创建工程。逐步提高保安人员的素质和待遇,升级110一键式报警系统、安装校门口身份识别系统、改造校园电路和消防设施设备、健全校园隐患排查治理系统,不断提高学校安防水平。加强教育风险预防辨识处置能力建设,创建第二轮“湖南省平安校园建设先进市”,确保师生人身财产平安,为教育发展保驾护航。

  4.深化评价改革。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为主要政策依据,着力推进学校评价制度改革,提高教育评价的科学性、专业性、客观性,引导全社会树立科学的教育发展观、人才成长观。改革学校评价,分类构建和完善各类学校评价标准,坚持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根本标准,坚决克服重智育轻德育、重分数轻素质等片面办学行为。改革教师评价,坚持把师德师风作为首要标准,把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资格定期注册、业绩考核、职称评聘、评优奖励第一标准;突出教育教学实绩,把认真履行教育教学职责作为评价教师的基本要求,坚决克服重科研轻教学、重教书轻育人等现象。改革学生评价,健全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优化初、高中综合素质评价内容,完善基于大数据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创新德智体美劳过程性评价操作实施办法,坚持以德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坚持面向人人、因材施教、知行合一,坚决改变用分数给学生贴标签的做法。根据中、高考改革的要求,构建引导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考试内容体系,改变相对固化的试题形式,增强试题开放性,减少死记硬背和“机械刷题”现象。加强对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实践能力考查,加强课堂参与和课堂纪律考查,引导学生树立良好学风。完善过程性考核与结果性考核有机结合的学业考评制度,加快完善初、高中学生综合素质档案建设和使用办法,逐步改变以考试成绩为唯一依据的招生模式,注重个人评价与团队评价相结合,创新德智体美劳过程性评价办法,健全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5.完善督导体制。印发并落实《浏阳市深化新时代教育督导体制机制改革实施方案》,强化党对教育督导工作的领导,进一步畅通教育督导的管理机制、运行机制和保障机制;推进对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和相关职能部门履行教育职责评价,压实履职责任;建立教育督导委员会成员单位年度述职评议制度,巩固督学责任区及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制度,落实新一轮中小学校素质教育督导评估规划(2021—2025),加强结果运用,提高督导效能;继续开展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建立健全学生体质、视力、心理健康的监测制度,落实督学聘任、考核、退出和责任追究制度,逐步建立专职督学编制、职称制度,建设专业化队伍。


相关文档:
  • 《浏阳市教育事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2021—2025)》编制有关解释说明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